时间:2023-08-17 10:47:38来源:
令(拼音:
lìng、lǐng、líng)是汉语常用字,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。
古字形上部模拟发出号令的木铎,下部模拟受命的人。
意思是发号令使有所为。
由于命令是由上级发布的,所以“令”字引申为必须执行的法令、指令、军令。
又引申为发布命令的长官。
没有近义词和反义词。
令,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(常用字),普通话读音为lìnɡ,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。
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字。
令字,《说文解字》解释为发号也。
从亼卪。
力正切〖注〗徐锴曰:
“号令者,集而为之。
卪,制也。
令字基本含义为上级对下级的指示,如:
命令、法令;引申含义:
1、古代官名,如:
县令、令尹。
2、使,使得,如:
令人兴奋。
3、时节,如:
时令、节令。
4、美好,善,如:
令名、令辰。
5、敬辞,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,如:
令尊、令堂。
6、短的词调,散曲中不成套的曲。
[5]此外,“令”字还有“使”的意思。
以上义读lìng。
令狐是古地名,也用作姓氏,此处令读líng。
令读lǐng时,作量词,五百张原张的纸为一令。
在古文中,小令多用作词调、曲调名。
制是“制造”,“拟定”,“约束限定”的意思。
令是“命令”,“使得”的意思。
上下结构。
令(拼音:
lìng、lǐng、líng)是汉语常用字,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。
古字形上部模拟发出号令的木铎,下部模拟受命的人。
意思是发号令使有所为。
由于命令是由上级发布的,所以“令”字引申为必须执行的法令、指令、军令。
令也称太史,官职名,传夏代末已有此职。
西周、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,策命诸侯卿大夫,记载史事,编写史书,兼管国家典籍、天文历法、祭祀等,为朝廷大臣。
秦汉设太史令,职位渐低。
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,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。
明清时修史之事归于翰林院,所以对翰林亦有“太史”之称。
令:
唐宋杂曲的一种体制,词调、曲调名,即“小令”,又称“令曲”,一般字少调短,如词中的《十六字令》,元曲中的《叨叨令》之类。
词之难于令曲,如诗之难于绝句,不过十数句,一句一字闭不得。
――张炎《词源·令曲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