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3-08-18 17:35:13来源:
乐不思蜀是一个典故,源于中国汉代蜀地的一个故事。
相传汉武帝时期,蜀地一名官员刘备因为过度沉迷于玩乐而不思进取,被朝廷调离了蜀地,他离开时感到很是失落,回望蜀地,感慨道:
“此地可乐不思蜀。
”
后来,这个典故就成了用来形容人沉迷于某种快乐而忘却了现实的说法。
而刘备则因为离开蜀地而开始了他的漫长征程,后来他在三国时期建立了蜀汉政权,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。
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指的是刘禅。
刘禅,小名阿斗,是汉昭烈帝刘备之子。
他继位后昏庸无能,公元263年,蜀国被魏所灭。
魏王曹髦封他为“安乐公”,迁居魏国。
在一次宴会上,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。
刘禅却对司马昭说:
“此间乐,不思蜀。
”人们根据这个故事,引申出“乐不思蜀”这个成语。
乐不思蜀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,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。
乐不思蜀讲的是刘禅。
三国时期,刘备占据蜀地,建立蜀国。
他死后,儿子刘禅(小名阿斗)继位。
刘禅昏庸无能,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,公元263年,蜀国就被魏所灭。
刘禅投降后,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“安乐公”称号,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。
魏帝自己也无实权,掌大权的是司马昭。
在一次宴会上,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。
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,都非常难过,刘禅却对司马昭说:
“此间乐,不思蜀。
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