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3-08-03 09:22:12来源:
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,它全长超过7,500公里,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墙,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象征,被誉为“中华民族的脊梁”。
长城就像一条在群山峻岭间缓慢爬行的巨蛇,它沿着陡直的石壁,爬上又高又陡的山坡,到达山顶之后,放下一座方正的烽火台,绕过山脚的平原,又接着向另一条山脉爬去,于是,几乎每个山顶都矗立着一座烽火台。
从远处看去,烽火台就像皇冠一样,戴在走向朝北的山麓小丘上。
1、八达岭长城,建于明朝弘治十八年(1505年),对八达岭长城进行了长达八十余年的修建,共1300多里。
并将抗倭名将戚继光调来北方,指挥长城防务,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一部分。
2、据《史记》记载和文物工作者普查,证明八达岭一带在战国时期筑有长城,而今仍见残墙、墩台遗存,其走向,与今明长城大体一致汉习记载:
曾设军都、居庸两座关城。
北魏《水经注》说:
“居庸关在居庸界,故关名也,南则绝谷,垒石为关址,崇墉峻壁,非轻功可举,其水历山南,迳军都界”因此,有专家认为汉置居庸关,关址在八达岭。
3、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,曾在八达岭一带修筑长城。
据《魏书世祖本纪》记载,北魏拓跋氏太平真君七年(446年),在国都平城(今大同)以北,修筑长城,名叫“畿上塞围”,东起上谷军都山(即八达岭一带),西至黄河岸。
后来到北齐王朝天保六年(555年),又修筑长城,西起大同,经军都山东去,把长城延长到了海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