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3-07-29 21:36:43来源:
这是一个有错误的提问,正确的问题是:
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最初指的是什么?。
答案如下:
最初是两首歌曲名,随之泛指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。
后来比喻两种不同风格的文学艺术。
阳春白雪:
《阳春白雪》又名《阳春古曲》,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师旷所作。
出自战国·楚·宋玉《对楚王问》:
“其为《阳春》、《白雪》;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。
后来泛指高雅脱俗的音乐;再后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。
这一意义沿用至今。
”下里巴人:
下里:
乡里;巴人:
巴蜀的人民。
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,出自《对楚王问》:
“客有歌于郢中者,其始曰:
《下里巴人》,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。
”后泛指通俗流行的民间音乐。
今用于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。
这两个词,现在常常被误用为指两类人:
身份地位高贵的阶层和普通百姓,下层人士。
尤其是下里巴人,误用较多。
所以这个词经常出现在高考语文常考的正误判断题中。
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最初指的是纯朴无邪的人们。
1.这个词语最初来源于清代著名书法家翁方纲的《下里巴人壁行书》。
2.阳春白雪意为春日阳光,白雪覆盖。
下里巴人指的是南岭山区壮族聚居的地方。
这个词原指这个山区的人民纯朴无邪,勤劳致富,但也有可能偏执顽固迂腐。
后来,这个词成为评价人品和态度的词语,指的是处世态度、见识和人品高尚。
阳春白雪这个成语最早指的是那些比较高雅的歌曲,后来也可以引申为艺术。
越是高雅的艺术,其专业性和难度指数就越高,普通人没有那么容易能够欣赏得来。
而下里巴人指的是那些通俗易懂的艺术。
如果用比较容易理解的比喻来形容这两者的关系的话,那阳春白雪大概就像是那些专业的交响乐团演奏的曲子,而下里巴人就类似于传唱度比较高的流行歌曲。
阳春白雪最初是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艺术性较高、有难度的歌曲;下里巴人最初是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。
后来,"阳春白雪"就用来代表高雅的文艺作品,而"下里巴人"则代表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。
一个高深,“养在深闺人不知”;一个通俗,处在坊间人皆知。
再后来,宋玉为了澄清自己,免得被楚王误会,就借用"阳春白雪"和者寡,"下里巴人"拥者众来说明情况,楚王终于恍然大悟。
由此得来成语“阳春白雪”和“下里巴人”,流传至今。
下里巴人是一个汉语词汇,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,今用于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。
阳春白雪为其反面,比喻高深、不通俗的文学艺术。
《阳春白雪》是春秋时期“乐圣”晋国的师旷所作。
《神奇秘谱》在解题中说:
“《阳春》取万物知春,和风淡荡之意;《白雪》取凛然清洁,雪竹琳琅之音。
”
扩展资料:
成语“阳春白雪”“下里巴人”由来:
宋玉是战国后期楚国的一位有主见的文官,从不随声附和别人的主张。
楚王听别人说了他一些坏话,就把宋玉找来问道:
“你是不是有些地方做得不对啊?为什么有许多人都对你不满意呢?”宋玉答道:
“先让我说件事吧!有一个歌唱家在京城唱歌。
开始唱的是楚国最流行的民间歌曲《下里巴人》,这时围观的人中有好几千人跟着唱。
接着他又唱起比较高深的《阳阿薤露》,跟着唱的就只有几百人了。
当他再唱起高雅的歌曲《阳春白雪》时,跟着唱的就仅剩几十人了。
最后他唱起五音六律特别和谐的最高级的歌曲。
能跟着一块唱的人就仅仅几个人了。
可见歌曲越是高深,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啊!”接着,宋玉又说:
“文人之间也是一样。
那些杰出的人物志向远大、行为高尚,一般人当然不会理解了,我的情况正是这样的啊!”楚王听了宋玉这番话,觉得很有道理。
就没有再追问下去。
“阳春白雪”后来就用来代表高雅的文艺作品,而“下里巴人”则代表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
参考资料
“阳春白雪”意思是:
比喻高深的、不通俗的文学艺术。
“下里巴人”意思是:
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。
《阳春白雪》又名《阳春古曲》,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师旷所作。
著名古琴曲。
在战国时代成为楚国的高雅乐曲。
《下里巴人》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。